语言与信息联通世界
翻译不过脑 谁看谁烦恼
发布日期:2024-09-04浏览次数:0
目前有些翻译中,有明显的“机器翻译”倾向,这既包括机械地借用汉英词典和机器翻译软件进行初译,也指翻译时“不假思索”,把自己当作是调用现成“语料”的工具,觉得中文的每一个字都能在英语里找到对应的词,就直接套用,没有体现出作为一名人工翻译,应该有的思考、查证和批判性思维。
一、 摒弃望文生义
(北语高翻真题)迪士尼新片《花木兰》预告片全球首发即掀起话题,东西半球的两极反应: 中国人质疑“服道化”不在线的失实,美国人吐槽“木须龙哪里去了”。我们从《花木兰》的空前热度中,窥见了更为复杂的跨文化冲突图景。一是“是花木兰吗”。新版电影中人物的鹅黄复古妆容、南方风格居舍和中式英语对白,打破了国人对花木兰的传统印象。
机器思维:中式英语,就是Chinglish,简单词汇,easy!
但有没有想想,一个国外翻拍的电影,台词和剧本都是英语母语人士撰写的,在国外上映的电影,有没有可能大家全程都在用“Chinglish”对话?
“Chinglish”的定义是“language which is a mixtur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especially a type of English that includes many Chinese words and/or follows Chinese grammar rules”
如果一个电影都是Chinglish(语法不通顺、表达中化)的对白,估计也不会有什么西方观众愿意去看。再者,如果大家看过这部电影或者电影的预告片,应该能够发现,台词是地道的英语,偶尔有一些中国元素,但不至于是中式英语。而正是看过这部电影,你就能够发现所谓中式英语对白,其实说的是演员的“东方口音”(比如刘亦菲),所以不难推断,这里较好的译文应该是“Chinese-accented English”,而不是Chinglish or broken English
二、 摒弃惯性思维
政府文本背多了,难免会有一种一一对应的惯性思维,觉得某些词、在政府文本中,就是翻译成xxx,背下来就行。但前不久听了鲍川运老师的一场讲座,里面提到了很多中译英里的惯性思维,选材又恰好来自于政府文本,获益良多。其中,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准入”一词的翻译。
原文:特别是前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环保部通过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从严控制“两高一资”的项目,产能过剩项目和重复建设项目,在保增长、调结构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简单思路:很多朋友一看到环境准入,就能联想到access or entry等词,准入翻译成access的确常见,比如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准入.
但是environmental access这个搭配是否存在?market access,意思很清晰,you can access the market,但是如何access进一个environment,明显是不符合组词逻辑的。那么这里指的是什么意思?应该是一些项目,是否符合环保的要求,符合环保的要求,就可以开展,如果不符合,就应该毙掉,所以鲍老师建议处理成“strict measures for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and impact assessment”
三、 避免词不达意/歧义
(上外高翻真题)前些日子,我翻阅一份英国报纸,看到一幅大照片,画面是相当于伦敦“王府井”的牛津街的商场购物人流,照片说明称英国消费者重返商店显示金融危机可能即将触底云云,但仔细端详,我却发现人流中有许多华人模样的脸庞,再认真研究,更觉得这些人的穿着打扮像是中国大陆人。
简单思路:华人脸庞Chinese faces, faces of Chinese people;穿着打扮像是大陆人dress like mainland Chinese
做译文,不能简单地用中文去检查英文,这样的检查是机械的,每个字都翻了,每个字都对了,但是英语单词连在一起,意思对吗?逻辑通吗?比如此处的dress like mainland Chinese,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穿着打扮像是xxx(很大概率就是)”,而是模仿大陆人穿衣服,比如dress like an adult,是模仿大人穿衣服,打扮得像,其实不是大人,但文中讲的正是中国人去国外血拼,为国外经济复苏做贡献,这样翻意思就相反了。
所以建议处理成their dressing was more of Chinese mainlanders’ style,穿衣打扮的风格还挺像的,比如中山装啦等等,不否定、也不肯定,保留猜测的意图。
四、 适当增译
增译和省译是很难把握尺度的两种策略,但在实践中,又是提升语言质量的必备要素,比如近期的碰到的一个文本,说主播在直播间上货标错了价格,但是决定将错就错,按照错误的价格出售商品:
原文:当时直播间的价格会让商家亏损很多。后来运营和商家沟通好 之后,我们还是坚持言而有信,自己贴钱,按照标错的价格给大家上了商品,承担了这个失误。
简单思路:pay the money, pay out of her own pocket等等,但是想想这个英文对不对?
如果是pay out of her own pocket是啥意思,就是这个商品免费了,主播自己贴钱都出了,而这里讲的其实贴的是贴的哪部分?是差价部分,是应售价格和销售价格之间的差额,所以要结合语境具体化为the price difference/differential ,那到底是difference还是differential呢?哪个更好?大家可以按照查证的思路比较一下,在评论区发表一下见解。
五、 逻辑显化
逻辑显化是很危险但经常要做的一件事,做得好,译文质量会提升不少,信息重心会得到强调;而做不好,则是画蛇添足、译者自嗨,最近看到央行易纲行长的一篇演讲里,有这样一句话:
原文:尽管中国经济总体表现较好,我们仍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应对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一些中小银行面临经营困难,以及防范特定行业个别企业因经营不善、盲目扩张导致企业面临违约风险等等。这些问题尚不构成系统性风险,我们会密切关注。
简单思维:these problems is not causing systemic risks, but we will keep a close eye 这个逻辑倒是问题也不大,其实补译的比较明显,虽然不是系统性风险,但是我们还是会好好管。
但是仔细思考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我们必须密切关注这些问题,免得这些问题导致系统性风险,密切关注是手段,构成风险才是恶果,其实暗含了一种“预防”的逻辑,可能更符合央行行长表态的口径和身份,所以不妨翻译成:We will keep a close eye on all these problems so that they do not evolve into systemic risks.
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不外乎一个意思,语境是大王,翻译每一个词都要问问“语境”的意思,语境同不同意?合不合适?再者,也不难发现,汉英翻译其实是一个C-C-E的过程,不是简单的C-E,往往需要理解、思考再表达,把看不太明白的中文,转换成看得明白的中文,再去想英语怎么表达,在转换的过程中,切忌望文生义、不假思索。
六、小结
广外的刘季春老师在《实用翻译教程》中曾提到:
“做翻译的另一常见毛病,就是习惯于对号入座。这种习惯一方面来源于词典释义(如果是双语词典,上面已经标注了对等的词语,拿来便用;如果是单语外文词典,读者也会下意识地在大脑里将其转换成母语中某个相当的词语)。比如,我们见到good,就将它与好的画等号;见到 better,就将它与较好的或更好的画等号;见到best,就将它与最好的画等号……”
“对号入座的另一来源是受某些外语教师或语法、用法类书籍的影响。比如,我们从一开始就被告知:so... that... 相当于 太…… 以至于…… too...to... 相当于太以至于不能,as... as... 相当 于像一样,more than 相当于比…… 更。这样的典型结构还有很多很多,多年下来,等外语学到一定程度,这些对等的结构在大脑里安营扎寨,直至根深蒂固,因此,翻译时到处都充满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