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基本技巧

发布日期:2024-09-18浏览次数:0

1.翻译技巧概述 

对翻译的基本概念与问题的了解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熟悉,是翻译工作必不可少的理论务虚过程。

缺少这一课虽然有时也能对付过去,但毕竟后劲不足。

但只停留在这一步是不够的。

在实际从事翻译前,还有必要学习一些具体的方法,以便在翻译中应用自如。所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了解英汉翻译中最常用的一些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的技巧实际就是变通的技巧。源语和译入语差别如此之大,不变通无法进行翻译。于是人们创造了一系列可以帮助译者完成翻译任务的具体方法。

这些方法表面上看只是示人以路径的操作技能,但每一个技巧后面都有其存在的语言学基础。因此,在介绍技巧本身的同时也十分简洁地提一下每个技巧背后的跨文化语言学的基础是有益的,因为,这种对技巧较为深入的了解可能帮助译者在其他情况下触类旁通,更灵活地使用技巧,甚至能打开思路,创造出新的方法。

那么,怎样讨论翻译技巧才能事半功倍呢?应该说,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讨论技巧问题,但基本上都殊途同归到一些相同的技巧上。不过有人角度新颖,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套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描写翻译技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将许教授的数学公式介绍如下: 

(1)加词 2 +1 = 2(加词不加意) 

(2)减词 2 - 1 = 2(减词不减意

(3)换词 2 +2 = 3 + 1(变换符号不变换意思) 

(4)移词 1 + 2 = 2 + 1(前后移位) 

(5)分译 4 = 2 + 2(一分为二) 

(6)合译 2 + 2 = 4(合二为一

(7)深化 1 :2 = 2 :4 (具体化) 

(8)浅化 2 :4 = 1 :2(抽象化) 

(9)等化 2 + 2 = 2 ×2(寻求灵活对等) 

(10)一分为四 4 = 1+1+1+1(莎士比亚戏剧中的woe译成离合悲欢) 

(11)合四为一 1+1+1+1 = 4 (鲁迅的“管它冬夏与春秋译成 I don't care what season it is.

在这个公式里,各种各样的翻译手段都被用人人皆知的数学公式表达出来,看起来清楚易懂。

如我们最常用的加词法用2+1=2的公式,表示虽然在译文中加了1,但实际价值不变,仍然是2;

又如同样常用的切分断句法在公式中用4=2+2,简明易懂。

许教授还认为文学翻译应该是1+1=3,译文甚至可能优于原文(因而,他提出著名的“竞赛论”)。

所以,有时用新的角度看老问题会创出新意,新瓶装旧酒,旧酒也因之沾光。

技巧这类变通的手段是为克服跨文化障碍创造出来的

翻译中的障碍大多来自词性、词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这些技巧和手段的作用点也常常是词性、语义结构、句法结构。

常用的技巧种类繁多,但主要包括词性转换法加减重复法反面着笔法分合移位法以及专门针对句型结构的方法,如定语从句的译法状语从句的译法被动句的译法等。这些都是用在表达阶段的方法。

另外,在理解阶段如何理清短语中词之间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创造出来的“解包袱法”(unpacking)对译者就有特别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将上述各种技巧或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 

2.解包袱法 (Unpacking)

这个用语是奈达最近在一些学术会议上常使用的。但他在正式出版物中还没有使用。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有时一目了然,如我们说“漂亮的衣服”,谁都知道“漂亮的”和“衣服”之间的修饰关系。英文也是一样:wonderful books 中两个词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也很清楚。

这是因为中文里的“的”字给了读者明确的指示,说明了形容词和后面名词的关系;同理,英文以ful结尾的形容词也是一个标记,指示英文中这两个词之间的关系。

但是,我们并不是总那么运气。最近看到报纸上一篇文章的题目是“内蒙古大兴绿色食品”, 这个“绿色食品”就不一定是绿颜色的食品。

不久前,《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上称美国总统克林顿是the first black president。克林顿明明是白人怎么会一下子成了黑人?Black和president 两个词之间的关系就无法用你原来已牢固树立的形容词修饰名词的关系来解读。原来,作者想表示的是克林顿特别重视黑人的利益并与黑人有特别紧密的关系,所以就不能译成“克林顿是第一个黑人总统”,而应加几个字把black和president之间的语义关系挑明,如“第一个与黑人关系紧密的总统”等。

 

但加词就比较危险,因为如果你解读错误,加词就必错无疑。比如有人见到Clinton is the first woman president这句话后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在说他和女人有婚外关系这类事,因为我们听到的有关他与女人有不正常关系的报道实在太多了,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了那方面。但本句是美国女权主义者们的观点,认为克林顿在政治上特别注重妇女的利益,能代表妇女说话,与上面的黑人的情况一样。这就说明,加字必须理解正确。也许是因为加字有一定“风险”,或者是因为加字太复杂,所以在目前这个贪图简便的时代里,一字不加地照原样搬到中文里的办法就常常可以见到,比如opinion leaders就译成“意见领袖”,意见和领袖之间的关系根本没有说清楚。到底什么叫“意见领袖”?去问一问从来都不关心时事、不看报读书的人,他们也许并不能依靠汉语的语言知识和语感弄懂这个词组的意思。但常读时事报刊的人可能没有困难,因为他们已经在大量的阅读中了解到这两个名词已被作为一个整体对待,表示能影响或左右舆论的人

 

上面的例子几乎都是名词和名词形容词和名词的关系。

但在实际语言中,各类词之间都有这种“剪不断, 理还乱”的复杂关系。

译者在使用各种翻译技巧前,有必要先将这些缠在一起的关系像解包袱一样解开,然后理顺。这样读者就可以不背这个包袱。这就是所谓的“解包袱法

但应指出的是,理解时译者必须解开包袱,表达时,我们并不排除“意见领袖”那种译法。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各种不同的包袱是怎样被译者一一解开的。

 

(1) We want to buy quality steel. 

我们要买高质量的钢材。

本句中quality和steel之间的关系实际和形容词和名词的关系类似,而且quality中实际有high的意思在内了。

 

形容词修饰名词我们看到的比较多,但我们也常常看到名词+名词这种修饰关系。这时两个词之间的关系就可能会比较复杂,译者有必要根据语境仔细分析,不能干篇一律地用一种关系解释所有名词+名词的关系。

 

(2) I am pleased to be here to offer a U.S. business perspective on one of today's great quality challenges: building a high skills/high wage workforce.

我很高兴能来此介绍一下美国商界对当今我们在素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的看法,这项挑战就是如何建立一支高技术、高薪金的劳动队伍。

 

本句中的quality和challenges之间的关系就和上句不一样。quality 实际是challenges的范围。如果译者把这个短语译成“质量的挑战”,读者就可能要问,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有时常看到“香港的挑战”这类表达 法,但这是什么意思?是香港对别人挑战,还是香港面临某种挑战?照字面意思看应该是香港对别人构成挑战,可不少情况下用这个词组的人实际想表达的却是香港面临挑战。 

 

(3) The president now is on a poverty tour. 

总统目前正在访问贫困地区。

 

这句是在说克林顿总统到美国仍然非常贫困的地区去访问,所以本句应解读为The president is touring the poor areas。译者万万不能根据英文的结构译成“贫困的出访”。 

 

(4) noise abatement procedures

 抑制噪声的措施

 

在这个词组中,三个名词叠加在一起。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应该是the procedures abate noise,所以翻译时就应该有所调整。 

 

(5)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ground station equipment repairer 

卫星通讯地面站设备修理人员

本句一共有六个名词叠加在一起,表示的关系是the person that repairs the equipment used f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installed in the ground station。翻译时倒并不一定要用这么多的字把关系表达得这么清楚,但至少应该把这个解读出来的意思说出来,使读者不会误解。

 

特别是在科技等语篇中,译者有时确实可以省去一些词,使译文简洁,而不是把解读出来的所有意思都用文字表达出来。 

 

(6) She is on her listening tour of New York. 

她正在纽约巡回访问,听取群众的意见。】 

本句的listening和tour根本没有直接关系。listening的实施者是“她”,她听取的是纽约人的意见。

 

原来这是在说原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为了决定是否竞选参议员,她到纽约州基层出访,听取一般民众对她竞选的看法。尽管在原文中没有“群众”这个词,翻译时还是可以补进去。 

 

(7) Professor Smith is leaving the school. That is a stupid loss.

史密斯教授要离开学校了。这个损失实在是不明智才造成的。

这里画线部分也是形容词+名词的结构。如照语法逻辑译,就是“愚蠢的损失”。

 

这样译中文的意思不够清楚。其实这里的stupid和loss没有什么关系,应该是造成损失的人愚蠢。这里,表层的语言结构把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弄模糊了。应该对词语的深层结构关系进行剖析才能理清头绪。 

 

(8) The kiss represents the symbolic loss of the most famous American child. 

那轻轻的一吻是一个象征,代表这个美国最著名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

本句是在说美国著名童星Shirley Temple在银幕上第一次与男友接吻。如果照原文的修饰关系,那么就可能译成“那一吻代表了这个美国最著名的孩子象征性的丧失。”这样的中文很别扭。

 

其实完全可以调整修饰关系,如:The kiss is a symbol that represents the loss of the most famous American child. 

 

(9) criminal law,criminal lawyer,criminal attack,criminally insane 

刑法,专门处理刑事案件的律师,构成犯罪的攻击,刑事法庭鉴定为患有精神病

上面前三个词组中都有criminal这个形容词,从语法角度看,前三个词组的语法关系是一样的,都是形容词+名词。但每个词组中criminal和后面名词的语义关系不同。

criminal law表示The law involving crime and its punishment;

criminal lawyer表示the lawyer specializing in criminal law;

 

criminal attack表示the attack punishable by criminal law。另外,criminally insane是副词+形容词的结构,很容易被认为是一个普通的词组,但实际它是与刑法有关的一个专门的法律概念,表示某人经刑法程序鉴定患有精神病,不必负所犯罪行的刑事责任。 

 

(10) This is a thought-provokingly different explanation. 

这个解释完全不同,但却很能给人启发。

本句的基本修饰关系是副词+形容词。这里的副词(thought-provokingly)不可能照搬到中文来,我们不能说 “启发思想地不同”。我们有必要将这几个词之间的关系理顺。

首先最基本的语义关系应该是The explanation is different。但到底应该怎样将副词引进来?也就是说,What provokes the thought?

 

这可能有两个解释,一个是The explanation provokes the thought;另一个是The difference of the explanation provokes the thought。从语法角度看,后者更正确,但在翻译时我们倒不必这么认真,因为两个解释并非一点联系都没有。请看上面的参考译文。 

 

(11)Bryant Gumbel is sometimes favorably compared with Ted Koppel. 

人们有时把布来恩特·甘贝尔和特德·考波尔相比,认为甘贝尔更好。

本句的基本结构是副词+动词,是英文语法中典型的修饰方法。但favorably在这里和动词compared的关系和quickly read中副词和动词的关系并不完全一样。

原来布来恩特·甘贝尔是全国广播公司(NBC)晨间节目的主持人,是一颗正在上升的新星;特德·考波尔则是美国广播公司(ABC)夜线节目(Nightline)的主持人,是美国新闻界的重量级人物。

将前者和后者相比,认为前者更好,所以这句可以解读成The comparison of Gumbel with Koppel favors Gumbel。副词favorably中的动作成分在解读时被引出来了。

 

使用这种“解包袱”的方法来分析原文,词与词之间的深层语义关系就能显露出来,在翻译时译者就有极大的自由。 

 

(12) The so-called critics are only generically mentioned, but not individually mentioned. 

那些所谓的批评者,传媒提到他们时总是泛泛而指,从来不指名道姓。

本句也是副词+动词这类结构,但generically和individually在转换成中文时无法用副词修饰动词这一基本语法关系来描写,所以必须建立新的解读角度。

 

实际本句可解读为When (the media) mention critics, they only mention them as a whole, they don't mention their individual names。这样,译者就避免了副词修饰动词这个修饰方法。 

 

(13) The areas could be profitably rehabilitated. 

重建这些地区是有利可图的。

本句也是副词+动词这个结构,但副词却和本句中的rehabilitated没有什么关系,反倒和句子中根本没有的人有关系。

 

要是译成“这些地区可用一种合算的方式予以恢复”,读者可能会很不满意。其实,本句可以解读成to rehabilitate the areas could be profitable,那么翻译时就可以照这个思路下笔。 

 

14The consensus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the world's forests sustainably. 

既能获得各方同意,又能使全球森林得以可持续生长的管理策略。

这个短语中consensus和strategies的关系可具体解读为能得到不同利益各方一致同意的策略的意思。

 

而managing the world's forests sustainably中的sustainably虽然从语法上看是修饰动词managing的,但却绝不能照这种语法关系来译,因为并不是managing can be sustained,而实际是forests can be sustained。 

 

(15) Men tend to enjoy public, referentially orientated talk, while women enjoy intimate, affectively orientated talk. 

男人喜欢公开谈论有具体内容的话题,而女人则喜欢两三个人私下交流感情。】 

翻译时,本句中的referentially和affectively都无法理解成修饰有动词性质的orientated。其实,orientated在这里是虚的,没有实质意义,解读时可省略掉,而两个副词都可转换成名词,如referent和affection。

 

另外,intimate虽然是亲密的意思,但这里和前面的public对应。不一定要译成“亲密的”。 

 

(16) the examination of the man 

这个短语和前面的句子都不一样,这里造成困难的关键是介词of

我们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观念, 见到of就用“的”表示。

但要译这个短语,只用“的”就可能不够清楚(那人的检查)。

这个词组可能有不止一个解读法,它可以表示the man examines others,这时the man是检查者,而其他人是被检查的对象;

 

它也可以表示someone examines the man,这时the man是被检查者,检查者是另外的人。 

 

(17) the joy of his return 

由于他回来而有的喜悦

这里的of表示的语义关系也不是一个“的”字能清楚表达的(他的回归的喜悦)。为了表达的简便,英文将joy和return之间的关系都“挤”到一个介词of当中,使这个介词负荷过重。

 

其实两个名词间有因果关系,是因为他的归来,才有了喜悦。解开这个语义的“包袱”,翻译起来就方便多了。 

 

(18) Of humble parentage, he began his working life in a shoe factory. 

由于出身低微,他的第一个工作是在一家制鞋厂。

本句虽然也是of这个介词,但这个短语表达的是一个状语,of引导的是一个表示原因的短语

 

由于介词of本身并没有明确表示这层因果关系,所以这层关系要由译者在理解时解读出来。 

 

(19) With the tree now tall, we get more shade. 

由于树长高了,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树荫。

 

本句和上句是同样的道理,介词with并没有明确指明和主句的因果关系,也要由译者将“包袱”解开。 

 

(20) drug-induced diseases,heart-breaking news 

药源性疾病,令人心碎的消息】 

这是两个有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的短语

在drug-induced diseases中是由drug引起疾病的(The diseases were induced by the drug)。如要用现在分词表达同样的意思,就必须颠倒词的位置(disease-inducing drug)。

 

第二个短语是现在分词短语。Heart-breaking news表示的是the heart was broken by the news。这种分词结构往往会给译者带来困难,因为分词本身并不明确点明词之间的关系。这时语法知识就非常重要

 

前面介绍的解包袱法能将紧紧捆在一起的词与词间的语义关系解开,把隐藏的词和词间的连接方式暴露出来,成为在理解阶段译者可以使用的一个法宝。

但是,解开的包袱并非一定要照解开时的样子搬到译入语中。也就是说,通过解包袱法分析后的原文完全可能太具体,因为我们在理解时正是通过加进一些词才将不明确的关系说清楚的,所以我们解开包袱后有时会发现,包袱不解开,译文读者也能理解,于是就决定把包袱重新包起来,照原样放到译入语中,结果我们就有了像“意见领袖”这类的译法。

在目前这个求效率、求简洁的时代里,这种将包袱原封不动地搬到译入语中的方法也许无法避免。其实不解包袱并非总是没有益处。照原样复原就可以让读者按原文的思路思考,而且在科技等语篇中似乎有必要将不解开的整个包袱当成一个符号对待,解释了反而不利于标准化。

从更深层的角度来考虑,语言本身就是“暴虐”的,人的思想正是由语言这个媒介被硬性地包装起来的。即便是解开了包袱,也不见得和语言所指的现实一模一样。只要我们用语言,意义就不可避免地要走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我们应该给“意见领袖”这种译法留有一席之地。

不过,当原封不动的译法影响读者理解译文时,解开的包袱就不应该重新包起来,加词等等变通的手法就不得不用。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在翻译的表达阶段常用的一些变通的手段。 

 

3.词性转换法 

词性转换(conversion)是最常用的手段。

我们学英语时老师总是不停地灌输词性这一概念,所以在我们头脑里,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接词、代词等词类分得清清楚楚。这对于一个英语是外语的学生来说,本该是一个长处。但强调词性概念在翻译时就可能成为译者的障碍。因为,词性概念都是建立在语言的表层结构上,而恰恰在表层结构上英汉两种语言差别很大

在英语里可以用一个名词表达的概念,汉语也许可用一个动词;一个汉语里的副词在英语表达时可能转换成形容词,这类例子比比皆是。

 

词性转换这个手段是以词为对象的变通手段,但其作用所及已不仅仅是词。短语间词与词的关系的调整,句型的转换,使用这些手段时,都可能要同时用到词性转换法。

 

词性转换几乎可以在所有词性间进行,如名词转换成动词动词转换成名词介词转换成动词副词转换成动词名词转换成形容词等等,都是常常使用的。

 

可以点击🔜🔜🔜复习一下《00832英语词汇学》 词的构成方式 II -转类法

 

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1) The improbable pregnancy was big news for the woman's family.

 她竟然能怀孕,对她的家庭来说可是一大消息。】 

 

本句中的名词pregnancy转换成了动词“怀孕”,而形容词improbable 则译成“竟然”,是非常成功的词性转换。 

 

(2) It took a long Presidential drive to get them talk again. 

只是在总统不顾旅途遥远,驱车前往调停后,双方才恢复了对话。

 

本句是写叙利亚外长和以色列总理访美期间所进行的谈判陷入僵局,美国总统亲自驱车前往调停,使对话恢复。形容词Presidential只能转换成名词,long也相应转换。另外,动词talk也变成了名词

 

(3) Wherever you go, there are signs of human presence. 

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人迹存在。】 

 

本句英文名词的presence在译文中用了动词“存在”表达。 

 

(4) It is already dark, and the chorus of insects and frogs is in full swing. 

天已经擦黑,虫呜蛙噪,一片喧闹。】 

 

本句名词词组chorus of insects and frogs在译文中变成了动词词组“虫鸣蛙噪,一片喧闹”。

 

(5) A well-dressed man, who looked and talked like an American, got into the car. 

一个穿着讲究的人上了车。他的外表和谈吐都像个美国人。

 

本句原文中的两个动词looked and talked在译文中成了名词词组“外表和谈吐”。

 

(6) She was true to her master through the obscurity in which she first labored, through the acclaim that began in the l960s, through the sometimes heated denunciation that ensued when she defended controversial church teachings on contraception. 

她对自己信奉的主忠心耿耿,不管是先前辛苦工作默默无闻的日子,或是1960年代开始受到赞扬时,还是在她为避孕这项受争议的教义辩护,而偶遭强烈 抨击之际,她都始终如一。

本句中形容词词组true to在译文中成了动词“忠心耿耿”;

名词obscurity成了形容词默默无闻”;

名词acclaim成了动词受到赞扬”;

 

名词denunciation在译文中成了动词“抨击”,前面的形容词heated成了副词性质的“强烈”,转换灵活自如。

 

(7) Securities laws require companies to treat all shareholders reasonably equally. 

证券法要求公司给所有持股人既合理又平等的 待遇。

 

本句两个副词reasonably和equally译成了形容词“既合理又平等”,而动词treat则变成了名词“待遇”. 

 

(8) Time Warner will pay TCI 360 million for Southern Satellite company. 

时代华纳愿付给TCI三亿六千万美元购买南方卫星这家公司。

 

本句中介词for中文表达时变成了动词“购买”。

 

从上面的句子中我们已经发现,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辛苦建立起来的牢固的词性概念,在翻译时都被译者抛在脑后,不予理睬。译者这样做是明智的,否则写出来的中文就会缺乏可读性。





 

4.增减重复法

 

在翻译中有时译者不得不在原文的基础上略有增减或故意重复某些词。因此,英汉翻译中增词法(amplification)、减词或省略法(omission)和重复法(repetition)就使用得异常频繁。

不过,增减重复时有一条金科玉律:增词不增意,减词不删意

所以,在译入语中的这种增减重复主要用在两种情况,一是把不清楚的语义用更多的字讲清楚,比如presidential historian这个词组译成“总统的历史学家”就不够清楚,用增词法译成“研究总统的历史学家”语义一下子就清楚了;

 

二是在译入语中用增减重复法调整语言结构,使译文更像地道的译入语,如For mistakes had been made, bad ones这句可译成“因为已经犯了错误,很严重的错误”,但还可以通过增词法使这句话中的两部分关系更协调,进而使中文表达更顺畅“因为已经犯了错误,而且是很严重的错误。”加了一个连接词,但实际没有加任何语义信息。

 

下面是一些有关增词的例子:

(1) Asia's strength of economic management, however, has not been its perfection, but its pragmatism and flexibility. 

亚洲经济管理向来不以完美见长,而是以务实和弹性取胜。】 

 

英文整句已经含有“见长”,“取胜”之意,译文是典型的加词不加意

 

(2) Peter's admirers believe that his legacy goes beyond such reversals. 

彼得的拥护者相信他的影响不会被这些后退的情势抹煞掉。】 

 

原文goes beyond如从反面思路想,就是“不被抹煞掉”的意思。

 

(3) She was more royal than the royals. 

她比皇家成员更有皇家气质。

本句royal一词实际在译文中成了名词,而且是由加词构成的(皇家气质)。

 

英汉翻译时不少表达抽象特质的形容词或名词都可通过加词来更清楚地表达,如statesmanship译成“政治家的风度”等。

 

(4) You must come back before nine. Period! 

你必须九点之前回来。没什么可商量的余地

 

本句中的period是英文中常说的表示说话人不想让步。不加词就无法译。(5) An episode of humor or kindness touches and amuses him here and there. 他不时会碰到一两件事,或是幽默得逗人发笑,或是显出人心忠厚的一面,使人感动。】英文中的humor和kindness只是两个名词,在译文中则用了加词法,译成很长的两个词组或是幽默得逗人发笑,或是显出人心忠厚的一面”。(6) There are scenes of all sorts, some dreadful combats, some grand and lofty horse-riding, some scenes of high life, and some of very middling indeed, some love-making for the sentimental, and some light comic business. 看看各种表演,像激烈的格斗,精彩的骑术,上流社会的形形色色,普通人家生活的情形,专为多情的看客预备的恋爱场面,轻松滑稽的穿插等等。】本句可谓加词的集大成之作。

 

其实,加进去的词的意思原文中都有,只是不很明显而已。用“形形色色”更好地表达了scenes中的复数形式;“生活的情形”也寓于some of very middling indeed之中;“专为……预备的”原文字面上没有,但译文绝对没加文外之意。拿掉这些加进去的字也许并非不可,但很可能影响译文的可读性。

(7) The famous little Becky Puppet has been pronounced to be uncommonly flexible in the ioints, lively on the wire. 

那个叫培基的木偶人非常有名,大家一致称赞她的骨节特别灵活,线一牵就活泼泼地手舞足蹈。

 

本句先用了转换法将名词wire变成了动词“线一牵”,又通过加词,把本来想象中的现象用文字表达出来。有人说哪来的手舞足蹈?但手舞足蹈不正是lively的具体化,“线一牵”的结果吗?

 

 (8) The heaven being spread with this pallid screen and the earth with the darker vegetation, their meeting-line at the horizon was clearly marked.

 天上悬的既是这样灰白的帐幕,地上铺的又是那种最苍郁的灌莽,所以天边远处天地交接的界线,显得清清楚楚。】 

恰恰如同很多汉语的句子不用连接词表示各语言成分间的关系一样,本句的现在分词短语(being spread)和主句的关系在英文中也没有被一个具体的词挑明。这在英文的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结构当状语的情况下最明显。

 

翻译时译者往往可以把隐藏的关系用一个词表达出来,如本句译者就加了一个原文根本没有的“所以”。

 

减词(有时也称为省略)则恰恰相反,是把原文中有的一些词省略不用。省略或减词基本上是针对改善汉语行文的手段

英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不一定个个都要写出来,写了不能算错,但省略掉会使译文更简洁

英文里的不少代词、连接词在中文表达时省掉才能避免累赘,“他摇着他的头”中的“他的”就可以省略掉。

有些情况下,减词也许是因为该词的意思已经融入了其他词中,不必再用一个专门的词来表达了。这种减词十分重要,英汉翻译时每个词都不放过的话,译文的可读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下面是几个省略或减词的例子:

(1) When the students finished all the books they had brought, they opened the lunch and ate it. 

学生们看完了随身带的书,就打开饭盒吃起来。

 

代词是经常被省略掉的词,因为如不省略的话就会很累赘。上面这句如果写成“学生们看完了他们随身带着的书,他们就打开饭盒吃起来”,就略显啰嗦了。

 

(2) She listened to me with her rounded eyes. 

她睁圆着眼睛听着我说话。】 

 

本句和上句一样,也是省略代词,而且不省也显得哕嗦。

 

(3) As the manager of the performance sits before the curtain on the boards, and looks into the Fair, a feeling of profound melancholy comes over him in his survey of the bustling place

领班的坐在戏台上幔子前面,对着底下闹哄哄的市场,瞧了半晌,心里不觉悲惨起来。

 

本句的省略主要是连接词(as,and)。由于英文重形合,语言各成分间的关系往往由词挑明,如本句用as构成从句,修饰主句(a feeling…),而且 as从句里还用一个and表示连接关系。这在汉语里都是可以省略的,上面的译文去掉了连接词,效果更佳。

 

(4) What could marriage mean if we did not feel ourselves capable of love? 

连爱都爱不起来,还谈什么婚姻!

 

本句中的if在中译文里被省略了,假设从句在中文里变成了另一种表达法(连……还……)。(5) Smoking is not allowed in the store-house. 仓库重地,禁止吸烟。】本句中介词in被省略,才使译文像一个标牌。要是说“在仓库里禁止吸烟”,就不像是一条告诫人的标牌, 而更像是一般的叙述。

 

(6) He shouldn't have taken advantage of her sexually. 

他本不应该占她的便宜。】 

 

中文只说“占便宜”也能提示“性”。当然,要从语境中引出这层意思,中文字面并无这层意思。

 

(7) Small islands have played a disproportionately large role in the thinking of evolutionary biologists. 

岛屿虽小,但在影响进化论生物学家思维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却非常大。

 

本句中disproportionately一词主要是说small与large之间比例失调,说得直接些,一个这么小,而另一个居然那么大。所以中文表达时可以将disproportionately省掉,而用其他表达法将该词的意思结合到整句之中,如“却非常大”。(8) Anelia Doll, though it has had a smaller circle of admirers, has yet been carved and dressed with the greatest care by the artist. 那个叫爱米丽的洋娃娃虽然没有那么叫座,卖艺的倒也费了好些心血刻她的面貌,设计她的服装。】这里对a smaller circle of admirers的处理既可以说是省略,也可以说是词性转换。在中译文里这几个英文词全都被省略了,而只是用一个“没有那么叫座”表达出来。这实际是将一个名词词组转换成了动词词组。英文中的词全被减掉,但这些词代表的意义却一点不漏地在译文中复现。

 

重复法是另一个可以使用的翻译手段。作者之所以要重复是因为行文和修辞的要求

本来可以用两个字,却偏偏用四个字,本来可以用一个成语,却偏偏用两个成语。这一类的重复往往是为了“雅”。

但有时倒并不是为使用成语之类的“雅”词,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译文行文表达的基本要求,如“You need and deserve admiration.” 可以译成“你需要并也值得羡慕。”但如果重复admiration,就会更通顺:“你需要让人羡慕,也值得让人羡慕。

下面是几个重复的例子:

(1) These seemed to call into question the dominance not only of Western power, but of Western ideology. 

这一切似乎不仅使人怀疑西方强权的垄断地位,而且也使西方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局面受到质疑。

 

原文一个dominance后面接两个of短语,为了避免单调,译者将dominance在中文里重复,而且不是简单的照原样重复,而是用了两个同义词组(“垄断地位”和“一统天下”。)

 

(2) There had been too much publicity about their relationship. 

他们的关系已经闹得满城风雨,人人皆知了。

本句中的publicity被译者用重复法扩充为“满城风雨,人人皆知”。其实,用其中一个就完全够了。

 

这类重复法用时要谨慎。用得不当,会有华而不实之嫌。

 

(3) But Europe held forth the charms of storied and poetical association. 

但欧洲也有它的美,欧洲的美更富于历史与诗意的联想。

本句中的Europe和charms两个词在译文中都重复了。

这种重复不是必不可少的,不重复句子照样通顺,但译者可以根据个人的风格并考虑上下文,选择重复法,以求语言的效果





 

5.反面着笔法 

 

反面着笔(negation)有时也称正说反译反说正译。其基本概念是原文从一个角度下笔,译文恰恰从相反的角度下笔

采取这个译法时被反面处理的可以是词、短语,甚至整个句子。

有时采用这个译法是被逼出来的,因为照原文角度下笔在译文中行不通。既然正面硬闯过不去,所以译者掉转方向,从另一个角度下笔,一下子就闯通了。

有时采用这种方法却是译者为了行文优美的目的,不用这个反面着笔的方法译文并非不通。

反面着笔的方法在实际翻译中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常常会使译者绝处逢生,是英汉翻译中非常有用的一个技巧。

下面我们来看看反面着笔法的几个实际例子:

(1) Yet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gender equality is still an ongoing one. 

然而争取男女平等的过程仍然是一项未竞之业。

 

本句an ongoing one是指process在ongoing,译文则把这个ongoing转到人那里,而且是从反面下笔,译成了“未竞”。

 

(2) You couldn't kill any more. 

你已经恶贯满盈了。】 

 

原文是你不能再杀人了,但译文从另一个角度看,说你“恶贯满盈”。kill这个概念在译文中被取消,而替换成了杀人的记录(满盈)。

 

(3) I hear everything.

什么都瞒不过我。】 

 

本句整句都被译者反过来了。原文中I是动作的实施者,everything是被听到的。但译文主语和宾语(受词)的位置和英文恰恰相反。整句都用反面着笔法处理。(4) Peter’s admirers believe that his legacy goes beyond such reversals. 【彼得的拥护者相信他的影响不会被这些后退情势抹煞掉。】原文是legacy goes,但译文是legacy不被抹煞,引进了句中没有的人的动作(抹煞),与原文角度相反。

 

(5) With Silicon Valley's notorious housing prices in mind, I expected to see a much worse house. 

由于对硅谷房价出奇的高早有所闻,所以看到房子还过得去,真出乎我意料。

 

原文是much worse,但译文却从正面着笔,说成是“还过得去”。

 

(6) Osborne was Sedley's godson, and had been one of the family anytime these 23 years.  

奥斯本是赛特笠的干儿子。23 年来,这家子一向没有把他当外人。

 

本句原文是说他是成员之一,但译文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译成“没把他当成外人”。这是反面着笔运用得十分成功的一例。

 

(7) The moon lies fair upon the straits. 

长峡托孤月。

本句是一首诗中的一句。原文是月亮在海峡上空,动作是月亮作出的。但译文完全反了过来,是海峡把月亮托了起来,原文中主动的月亮,译文中被海峡托起。

6.分合移位法 

切分(division)合并(combination)与移位(shifting)也是翻译中最常用的方法。

切分与合并的对象可小,也可大。

有时原文是一个简单句,但句中的某一个词或短语很难照原样处理,有必要将某一个单独的词拿出来,构成一个单独的从句甚至一个单独的句子,比如Those Chinese scientists in Silicon Valley are understandably proud of their acheivements. 这句中的understandably就可以拿出来单独处理“这些在硅谷工作的中国科学家们对他们取得的成就感到很自豪。这是可以理解的。

有时切分的单位较大,如将一个长句子一分为二。这时,译者实际在调整翻译单位。

下面是几个切分的例子:

(1) And a growing minority of Western intellectuals agreed. 

越来越多的西方知识分子当时接受这种看法,虽然从数量上说,他们仍是少数。

原文是一句简单句,其中没有分句存在。

 

但原文中的growing minority在中文里不可能照原来的语法结构译。所以译者把两个词拆开,一个放到前面(越来越......),一个单独另组一个分句(虽然从数量上说,他们仍是少数)。(2) A naive projection of their past growth rates into the future was likely to greatly overstate their real prospects. 若以过去的增长率来预测未来,会显得考虑欠周,因为那种预测会严重夸大未来的实际增长。】本句中的naive只是一个形容词,修饰名词projection。

 

由于projection是一个动作,所以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动词。但naive如转换成副词则不见得方便。所以译者索性彻底改变了句型,一句简单句分成了两个分句。

(3) My father was not wrong in judging me too young to manage business of importance. 

我父亲认定我太年轻,办不了大事。他算是没说错。

本句原文为一个简单句,但译成中文后成了两句。

 

(4)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has watched soaring realestate prices in Silicon Valley prompt a steady exodus of his staff. 硅谷地区房地产价格飞涨,结果大学校长眼看着他手下的人都纷纷离去。

 

本句的基本句型是The president watched prices prompt exodus,显然是一个简单句。译文则变成了一个包括结果从句的复合句。

 

(5) Many years ago, when I was vicar of a small parish in the north of England, I remember hearing a sad story of a certain businessman. 许多年前,我在英格兰北部的一个小教区当牧师。当时我听人讲起过一个商人的悲惨经历。】本句是一个句子,但译文则用了一个“当时”,使原句变成了两个句子。

 

把一个句子拆成两个或更多的句子也是灵活处理句型结构的常用方法。

 

(6) Maeroeeonomics stabilisation quickly became a major focus of transition policy, however,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success, often due to political pressure for credits and subsidiaries for the enterprise sector coupled, in some cases, with uncontrollable growth of credit in the form of inter-enterprise arrears. 宏观经济的稳定迅速成为转型政策的主要重点,不过各国取得成功的程度不同。这往往是由于在为企业部门提供贷款和补助方面施加的政治压力,加之在某些情况下,以企业之间欠款形式的信贷也不受控制地增加所致。】英文原句只是一个句子,但这个句子中有好几个动作(became,success,coupled,growth),这就为切分提供了基础,因为有些表示动作的词(如名词或过去分词)可以通过转换成为分句的动词

 

所以本句译成中文后是两个句子。这种抓住有动作的词,将其扩展成另一个句子的办法有时会十分有效地切分长句,使英文转换成几个较短的地道的中文。

 

和切分相反,有时译者要合并语言成分,因为合在一起更符合中文的习惯,更顺畅。和切分一样,合并的可以是几个词,也可能是分句,甚至是几个句子。将几个句子合起来处理,译者的眼光实际就冲破了句子的藩篱,是以语段为翻译的取舍单位。合并也是翻译时常常使用的。下面是几个合并的例子:(1) The inauguration took place on a bright, cold, and windy day.就职典礼那天天气晴朗,寒风凛冽。】原文是三个形容词,但译文中却合并成了两个修饰成分。

 

翻译时有些并列的修饰成分如无特殊意义,译者可以考虑合并,只要原文的意思都包括进去就可以。

 

(2) Thank you for your advice and counsel.谢谢您的忠告。

 

本句中两个名词(advice 和 counsel)实际是一个意思,原文重复使用基本上是个语言手段,翻译时可以考虑合并成一个。

 

(3) Montag shook his head. He looked at a blank wall. The girl's face was there, really quite beautiful in memory: astonishing, in fact蒙特咎摇摇头。注目粉墙,他仿佛看见那姑娘的肖像;真奇怪,印在他头脑里的肖像的确很美。

 

原文一共有三个句子,但译文只有两个句子,英文的第二句和第三句合并成了一个。

 

(4) This single stick, which you now behold ingloriously lying in that neglected corner, I once knew in a flourishing state in a forest. It was full of sap, full of leaves, and full of boughs.君不见,眼前这根孤零零、灰溜溜、羞怯怯地躺在壁角里的扫把,往年在森林里它也曾有过汁液旺盛、枝叶繁茂、欣欣向荣的日子。】英文原文一共两句,但两句都是描写扫把的。所以译者将两句合并成了一句中文。

 

这说明译者取舍翻译单位时不是根据有形的句子,而是根据表面形式后面的意义。

 

(5) The most significant liberalization measures were the easing of exchange controls in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al countries that had maintained such controls—France, Japan, and the United Kingdom. This relaxation permitted residents of these countries access to foreign currency investments. thereby increasing the substitutabilit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ssets.最重要的开放措施是一直保持外汇控制的三个主要工业国——法国、日本和英国——放松了这些控制,这些国家的居民因此能够从事外汇投资,从而增加了国内和国外资产的替代性。

 

本句原文是两句,但第二句的This relaxation就是前面的liberalization,所以从语义看,第一句完全可以延伸到第二句。译者因此也就没有在中文的句子之间画上一个句号,而是让句子延伸下去,结果译成了一个 较长的中文句子。

 

将原文的语言成分前后移位在翻译中也常用。一般来说,移位最常用在一句之内的语言成分间,如把一个词或短语从前面移到后面,把一个从句从后面移到前面。如果想移动两个句子,那就要从语段的角度找依据。除非有足够理由,一般不主张将数个句子前后移位。(1) I knew every spot where a murder or robbery had been committed or a ghost seen.什么地方发生过盗窃案或者凶杀案,什么地方有鬼魂出现过,我都知道

 

本句句首的I knew被放到了句子的最后面,完全颠倒了过来。

 

(2) A woman infected with HIV may be ostracized or abandoned by her husband if her condition is revealed, even when he is the source of the disease.即使妇女的HIV是被丈夫传染的,病情一旦泄露,还是会遭受冷待 或抛弃。】 本句最后的分句在译文中放到了最前面,既简洁又清楚。如果仍然放到后面效果就不见得那么好:“感染了HIV的妇女,如果其病情被泄露出来,可能被丈夫赶走或抛弃,即使她的病情是丈夫而引起时也是这样。” 颠倒法在这里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7.定语从句的译法 定语从句(attributive clause)有时也称为形容词从句(adjectival clause),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结构完全相反。中文修饰名词的成分常在名词前边,英文的修饰性从句恰恰在后边。这一根本性的差别迫使译者在翻译时必须善于变通。这种变通主要与句法的调整有关。英文的定语从句译成中文一般不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但这也要看情况而定。如果定语从句短小,就可以考虑仍放在前面,如The book I bought you is very good. 就完全可以译成“我给你买的那本书非常好”。但定语太长就不行。另外,译者也应特别注意定语是否系限定性或非限定性。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与主句结构松散,对位置的要求不高。但如定语从句是限定性的,处理起来就有必要仍放到被修饰词的前面,比如:Many people have read the book I bought you a few years ago in San Francisco, but few people have read this new book. 

 

这句中的定语从句就最好放在被修饰词(book)的前面“许多人都读过我几年前在旧金山为你买的那本书,但很少人读过这本新书。”硬放到后面,另起一句就较别扭。

 

定语从句翻译时的变通主要在于调整从句的类别。实际上,大多数定语从句都不一定翻译成中文的定语,而可以灵活变通,译成各种类型的状语或转换成其他类型的从句,甚至译成独立的句子。当然译者必须照应到上下文,根据语境灵活处理。下面是几个定语从句翻译的例子:(1)Give me the book you bought me, not the one I bought you.把你买给我的书给我,不是我买给你的那本。】本句定语从句仍然放到被修饰词的前面,原因至少可以有两个,第一,原文的定语较短,比较容易放到前面;第二,原文定语是限定性的,区别了两本不同的书,有必要放到前面。

 

如是限定性定语从句,有时即便较长,仍有必要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当然也可能有另外的变通办法。

(2)How can I introduce into a casual conversation those lengthy lines of argument that inject the adrenaline into a given idea.

我怎样才能将那些冗长的学术文章的内容,在与普通人的交谈中表达出来?这些文字常为人的思想注入生机活力。】 

 

本句含有一个定语从句,但这个从句与前面被修饰词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将从句单独处理成一个句子。

 

(3) AIDS patients and others infected with HIV, the AIDS virus, face discrimination of various sorts the world over, and the high cost and long-term nature of treatment aggravate quandaries that occur to a lesser degree in other serious diseases.

艾滋病人和其他受HIV[艾滋病毒]感染的人面对着世上各种各样的歧视;此外,由于治疗费用高昂,再加上需要长期进行,与其他重病病人相比,他们所面对的境况要严峻得多。】 

此处,译者采取了极灵活的办法,用了各种不同的技巧,如将名词词组high cost and long term nature转换成动词“长期进行”,而且用“由于”转换成了原因状语。

另外,原文中的that定语从句在中文里没有了,其中的lesser degree也被转移到了下一分句中,而且用反面着笔法译成了“严重得多”。

 

假如译者硬要还定语为定语,那么就请看下面的译法“艾滋病人和其他受HIV(艾滋病毒)感染的人面对着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歧视,而且治疗费用高昂与需要长期治疗这种特点加重了在其他严重疾病中发生的程度较轻的窘境”。

 

(4) Individuals who are infected with HIV but remain healthy and keep viral replication in check may offer some hope for guiding the design of an effective HIV vaccine.

有些人虽然感染了HIV病毒,但身体仍然健康,并能遏制病毒的复制,他们为研制有效的HIV疫苗带来了一线希望。

本句的定语从句与后面的but连起来,译成了“虽然……但是”这一状语从句结构,汉语中原文结构的影子完全消失得无影无踪。

定语不必还原成定语,而可以译成各种不同的状语是英汉翻译时常常使用的方法。

 

假如译者一定要以定语译定语,就会译成一个很长的句子,读起来很费力:“那些感染了HIV病毒、但仍然保持健康并使病毒的复制受到遏制的人为指导设计一种有效的HIV疫苗提供了某些希望。” 

 

(5) Nobody could be said to understand the heath who had not been there at such a time.

凡是没有在这种时节到过那里的人,就不能说他领会这片荒原。

 

本句的定语从句在翻译时可转换成“如果”、“凡是”这类表示假设的状语从句。本句译者当然也可以还定语为定语。(6) Washington who could have been king insisted that ultimate sovereignty lay with the people.华盛顿虽然原本可以成为国王,但却坚持至高无上的权力应归人民所有。】 本句中的定语从句在中文里用“虽然”表达,成了让步状语从句。

 

(7) The software engineer bought the half million house, but the professor of sociology, whose salary is much lower, only bought a small apartment.

那位软件设计工程师买了那幢五十万美元的房子,但那位社会学教授却因为工资远远低于工程师,只买了一套小公寓。

 

本句中的定语从句显然被译者转换成了表示因果的状语从句,译成了“因为工资远远低于工程师”。

 

(8) He decided to take this difficult course, which has made him extremely busy during the summer.

他决定修这门很难的课,结果他整个夏天忙得不亦乐乎。

这里,定语从句译成了表示结果的状语从句。

8.状语从句的译法

语法中称为状语的成分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里本该有很大的差异,换句话说,不少英文的状语如照原样搬到中文里来本该很不受欢迎。

然而,由于汉语受到英文影响,现在不少照英文搬过来的句子好像并没有受到多大排斥。

经常看到用汉语写的文章中有“他是如此的累,以至于不能再工作下去”这样的句子。不懂英文的人也会这么写,但他们并不知道这原来是英文so…that结果状语从句在中文里的还魂再现。

英文各类状语从句结构极易在汉语中“借尸还魂”,用的是汉语的字,背后的英文结构却挥之不去。英文结构并非一定不可以用,只要读者可以接受,适度的西化倒也不必齐声谴责,何况有些西化说法已经被汉语接受为自己的说法;但如果我们忘掉了自己的语言中原来也有表达这些概念的说法,就有必要提醒一下。

其实,不少采用英文结构译出来的句子,都可以用另外的译法译,避免原文的句型结构。

 

不妨看看下面的一些状语是如何在中文里表达的:(1) He stole, not because he wanted the money but because he liked stealing.他偷窃的目的不是钱,他就是喜欢偷。】 

 

本句原文的原因状语从句(because…)被译者转换成了名词“目的”,彻底避免了状语从句的结构。

 

(2) The days were short, for it was now December.现在是12月,白日短了。】 

 

本句表示原因的状语从句(for…)并没有一个用“因为”的连接词。很多原文用连接词的状语从句在中文里常常可以省略连接词。

 

(3) When it is wet, the buses are crowded.下雨天的公共汽车总是很拥挤。】 

 

本句的时间状语(when…)被译者转换成了定语,修饰“公共汽车”。试比较一下紧靠原文结构的译法“当天下雨时,公共汽车总是很拥挤。”两种说法没有对错之分。后者当然可以,但也别忘了前者。

 

(4) As the sun rose, the fog dispersed.太阳一升起,雾就散了。

 

本句用了“一……就”的结构,而没有用原文的结构。试比较紧靠原文结构的译法“随着太阳升起,雾就散了。” 

 

(5) How can you expect your children to be truthful when you yourself tell lies?如果你自己讲假话,怎么能期待你的孩子说真话呢?

 

本句中when引导的状语从句翻译时改成了由“如果”引导的状语从句。当然你完全可以说“当你自己讲假话时,怎么能期待你的孩子说真话呢?” 

 

(6) There was so much dust that we couldn't see what was happening.尘土很大,我们看不清发生了什么事。】 

 

本句没有沿用so…that的结构,试比较“尘土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看不清发生了什么事”。

 

(7) I tried to be polite, although I didn't like him.我虽然不喜欢他,但还是显得很有礼貌。】本句中although引导的让步从句被放到了前面。当然放到后面也常看到。举出上述例子旨在提醒用惯了西化表达法的译者,我们自己的语言里不乏简洁的表达法,可以表达同样的概念。我们当然有时也可以用一些语言形式接近英文的表达法,但在很多情况下,译者应该用转换、颠倒、省略等方法把原文脱胎换骨成没有原文影子的中文,因为说到底,so…that之类表示状语的语言形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9.被动语态的译法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被动语态,因此“The man was beaten by the police.”就可以还原成汉语的被动结构“那人被警察打了”。英汉翻译时,有时可以将英文的被动句翻译成中文的被动句。但译者有必要认识到,被动结构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将英文被动句照样转换成中文被动句,并不是旨在保留被动结构,只是汉语有这个结构,而且用在上述情况下也恰到好处,为何不用。换句话说,被动结构本身并没有什么大的文章可作。译者更应该注意的倒是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被动结构方面的差异。用中文被动结构来译英文被动结构的机会不多。很多情况下,英文的被动结构反倒应该译成主动结构,或没有明确形式标记的被动句。“Heart murmurs are frequently heard in these patients.”这句就可以译成“这些病人中常可听到心脏杂音”,被动变成了主动。之所以能这么转换是因为汉语不一定要有主语。上句中到底是由谁听的没有说出,也不必说出。但英文如没有主语就会被认为是语法有问题。

 

在不少情况下,是转换成主动,还是仍用被动,实际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两种方法都不能算错。

 

The house next door has been bought.

 

可译成“隔壁的房子已被卖掉了”,但也可译成“有人已经买了隔壁的房子”。第二句还被动为主动,补进去了一个“有人”。

 

This sort of advertisement is seen everywhere.

 

这个被动句可译成“这类广告四处可见”,或“人们到处都能看到这类广告”。两句似乎都可以。但并非任何被动句都可以转换成主动句的。

 

When he arrived, he was arrested.

 

这句可以译成“他一回家,就被逮捕了”,英文的被动结构在中文里保留了下来。我们可能会对把这句转换成主动结构比较犹豫(他一回家,人们就把他逮捕了),因为我们不能像上面那句那样补进一个“人们”。人们中的任何一位也许都有权买房子,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执行逮捕任务。我们不知道是谁逮捕了他。

 

汉语可以不用主语为英汉翻译时将被动句转换成主动句创造了条件。但除此之外汉语还有其他有利的条件。汉语可以省略表达被动的形式标志“被”字,这就使汉语在主动被动结构的转换上显得非常灵活。

 

X-ray examination of the chest and heart should be routinely performed.这句可译成“胸部和心脏x线检查应列为常规”,根本没有“被”字。

 

另外,即便要使用标志词,汉语也不只有一个“被”字。汉语的“受”、“遭”、“挨”、“叫”、“让”等或可以用来当助词表示被动,或用来当介词引进动作的实施者。常常看到有人不停地使用“被”,使译文“被”字连篇,影响译文的可读性。被动结构在汉语中的活动空间显然没有在英语中那么大,所以译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翻译方法,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10.对“词性转换”的新认识 

 

基础翻译教学言必称技巧,而谈技巧,则必谈词性转换。在实际翻译中,将动词换成名词,将名词改成介词这类灵活的方法往往可救译者于“危难”,一句翻不下去的话,一经转换便起死回生。这说明,词性本身往往是障碍,翻译时不能死盯着原文的词性。因此,奈达翻译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也与突破词性束缚有关。他主张超越词性,在更深(或言“更高”)的层次,译者方能游刃有余。对这些基本观念,我无意颠覆,因为这些都是翻译实践中使用经年的招数,理论上说得过去,实践时用得顺手,应该继续作为翻译的技巧加以传授。但是多年来,强调转换“利”的一面,却很少关注转换“弊”的一面,对于可以转换讲得多,对于不该转换讲得少,甚至可以说基本没讲。要改进传统翻译教学法,就必须对转换这类技巧,给予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内容。这里我将用认知隐喻研究方面的进展,对词性转换这一技巧做些补充。为说明词之间的关系,奈达提出了一组经典例句:(1) She sings beautifully. (2) the beauty of her singing (3) Her singing is beautiful. (4) her beautiful singing 奈达认为,这四组表达法的语法结构虽然不同,但词之间的深层关系是一样的,所以,仅就文字的基本意思而言,这四句所表达的事件是一样的。他的目的是要给译者一个理论基础,使他们在翻译时不要被词性束缚,大胆地灵活处理。

 

总体来说,奈达的这个判断应该是切中要害的。问题是,文字的意思有时不仅仅靠基本语义表达,一些附加的信息很可能通过语言的其他手段表达出来。

 

换句话说,语义相同但词性不同很可能传达的信息并不完全一样。有些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很值得注意。比如兰盖克(Langacker)就认为,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等语言范畴不仅仅是只有形式属性的语法范畴,而且也承载意义。兰盖克用下面这两个表达法来解释名词和动词之间的差别:(1) The Boston bridge collapsed.(2) the collapse of the Boston Bridge.就语义来说,这两个表达法说的是一回事,但在认知语言学家的眼里,却有所不同。首先,第一句中的collapsed是动词,而由动作表达的事件往往更容易给人一种延续感,好像事件在你眼前展开,你好像看到桥在倒下去,好像演电影一样。所以兰盖克认为这种由动词表达的事件是动态的,从观察者的角度说,这个过程是序列扫描(sequential scanning)。

 

再看第二句中的名词collapse,显然和第一句中的collapsed意义完全一样, 但名词却给人一种静态的感觉,一个在时间里序列展开的事件被固定成一幅不移动的画面,这种观察兰盖克把它称之为概括扫描(summary scanning)。

 

也就是说,动词更凸现事件的序列关系,呈现时间过程(temporal);名词则强调其非时间性的一面,它不在你的大脑中促成序列的关系(atemporal)。Kovecses用了另外一对句子说明同一个问题:(1) He suffered terribly.(2) His suffering was terrible.

 

根据Kovecses的解释,第一句中的动词suffered给人动感,有时间序列的,而第二句中的名词suffering则是无序列关系的,静止的,无时间延续的。但由于是静止不动的,所以这样的图像更容易给人“物”(THING) 的印象。相反,在时间中移动的事件就不能给人“物”的感觉。

 

所以根据心理语言学的观察,名词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因它不在你眼前一闪而过,动词则次之,其他词性也都不如名词容易记忆。EvansGreen也提供了一个类似的例子:(1) Lily destroyed the letters secretively.(2) Her destruction of the letters was secretive.根据他们的解释,第一句由动词表达,因而呈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这个动态过程是以某一特定的方式展开的,这个方式就是由副词secretively表达的。

 

相反,第二句则是以静态呈现的,是概括性扫描,destruction是以“THING”这样的身份呈现的,而这个THING是由形容词secretive修饰的。他们也认为,动词最常表达动态,名词则表达静态。

 

根据Goatly的观点,名词表示物(thing),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属性动词表示事物的状态与过程副词表示过程的属性介词则表示事物间的关系。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名词的隐喻力度(metaphoric force)最大,最容易被人记住,而其他词性的隐喻力度相对微弱。名词容易被记忆的一个原因是他表示“事物”,而事物较容易在你头脑中形成图像,容易被记住。但人们会说,不少名词不是表示物,而是较抽象的动作,比如上面的collapse和suffering,都是由动词变来的名词。所以,这里就牵涉到我们对名词化(nominalization)的看法。所谓名词化,我们指的是将动词或形容词在不变词形或略变词形的情况下用作名词,如change既可用作动词,也可用作名词,investigate这个动词可以将其名词化成investigation,所以大多数名词化的过程就是词 性转换的过程。尽管牵涉的是抽象的动作,但由动词转换成名词这一名词化的过程仍然使这个词增加了类似“物”(Thing-like)的特征。所以当我们说the collapse of the Boston Bridge时,尽管这是一个动词,却仍然给人一种静止的“物”像。

 

此外,从文体上说,名词化往往使语域提高,使阅读变得艰难,造成作者和读者间距离增大。

 

除了动词和名词问的转换外,其他词性的转换也有同样的问题,如名词转换成形容词也被认为可能是词的隐喻力度削弱,比如 Goatly 的例子。

 

在他看来,“This experience removed any magnetism there was in London.” 中的magnetism就要比“London was less magnetic.”中的形容词magnetic更有隐喻力度。

 

那么所有这些对翻译的意义何在呢?这个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提醒译者,词性转换虽然不改变语义,却有可能改变读者心理的感受。“波士顿桥倒塌了。”和“波士顿桥的倒塌。”在读者心理层面上的冲击力度是不同的。“它对我不再有吸引力。”和“它不再吸引我了。”在心理语言学家眼里也不能画上等号。过去,对于这类句子的差别我们并不是完全熟视无睹的,但却很少从隐喻力度这个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观察。其实,提出这个观察点的目的并非是建议译者不用词性转换,只是意在促进译者把阅读原文的过程变得更精准透彻。大多数情况下,即便词性转换确实造成细微的差别,翻译实践者还是会权衡利弊,最后选择转换。但这并不是说,词性转换和不转换完全一样,这只说明其差别仍然没有达到需要我们放弃转换的地步。但在有些情况下,比如语域非常高的文本的翻译,一些文学作品的翻译,注意这些因转换而造成的细微差别,并在翻译中给与关照,甚至放弃词性转换的译法就是应该推荐的。“The basis of this report is his three-year investigation.”到底是翻译成“这个报告的基础是……”,还是“这个报告基于……”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现在应该加上一个心理语言学的因素。

 

有人把This agreement addresses each layer of…翻译成“这个协议设法逐层处理……”,将其中的each layer转换成了“逐层”,以为这是灵活处理的范例;而一位资深的编辑却翻译成“这个协议涉及……的每一个层面”, 后者更准确地反映了原文。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词性转换这一技巧,能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技巧,用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了。

 

 

服务热线

4001531538

扫一扫,微信咨询